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森林专家向其柏

    信息发布者:xiaojiangcun
    2017-06-26 14:55:42   转载


    向其柏,男,汉族,1935年10月12日出生,洪江市龙田乡涝溪村人,中共党员,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林学系副主任、校研究生部主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现任南京林业大学桂花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花协桂花分会副会长、国际生物科学联盟栽培植物命名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栽培植物命名和登录委员会副主任、法国自然博物院分类与进化系客座教授、江苏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著名植物学家、植物分类学家、五加科专家、桂花专家、权威园林专家、国际花卉木犀属品种登录权威。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率先对五加科进行了洲际或世界性的专属研究,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在国内外发表植物新种70余个,建立1个新属。在编写《中国树木志》中负责五加科(中、英、法文版)部分。把五加科的研究提高到现代植物分类学的新水平。主编、参编8部著作,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

    1948年考入力行中学(今黔阳二中),那时家境清贫,随时都面临辍学的可能,但父母还是不惜借债,想尽办法支持他念完初中。1951年夏,初中毕业,读不起普通高中,又不想终断学业,便报考了学费低廉、还可勤工俭学的湖南安江农校林科专业。1954年春,由于学校调整,林科学生均迁入湖南长沙林校。1954年,林校毕业后因学业成绩优异,被保送入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林学系深造。1955年秋又因院系调整,进入南京林学院(现南京林业大学)学习。

    大学优越的学习条件,使他的视野大为开阔,尤其是这里聚集着一批著名的学者、教授,如郑万钧、叶培忠、陈植等,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卓越成就,极大的激励着这个从山沟里走出来的青年,因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努力拼搏,如饥似渴地从老一辈专家身上汲取知识营养,从德智体各方面严格锻炼自己,195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1958年在南京林学院本科毕业,师从植物界泰斗郑万钧院士,毕业后,他被留校任教。1961年被推荐考上植物生理生化专业的留苏研究生,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一年俄语。后因中苏关系破裂,返校后再次报考由国内专家指导的树木学研究生,得到了郑万钧教授的亲切指导。

    1962-1964年攻读研究生期间,他3年如一日,努力拼搏,充分汲取前人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山区,采集植物标本,观察植物的生态变异与多样性,最后完成了《浙江龙圹山、天目山地区木本植物区系研究》的优秀论文。

    1964年完成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一直在该校任教和从事森林植物学的科学研究。

    1965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的川滇黔地区的考察,担任林业组组长。从滇东的曲靖昭通开始,经滇中、滇西北,直到四川的西昌地区,每考察一个地区均进行阶段性小结,最后于成都完成考察总结。阶段小结以及最后总结报告中所有林业部分的内容,均由向其柏执笔完成。该项综合考察成果,为后来的三线建设,四川渡口市、四川攀枝花及四川西昌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基础材料。

    1974年起,向其柏兼任南京林学院林学系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1980年2-10月在上海外语学院留学生部法语班学习。1981年经教育部派遣,前往法国科学院巴黎自然博物馆植物所进修。1983年6月回国,担任教学任务,兼树木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1990-1994年兼任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部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自1984年以来,他一直兼任江苏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林业花协理事。1993年起,任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一届理事。199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向其柏长期从事五加科分类的研究工作。五加科是一个比较大而重要的科,该科植物在中国分布普遍,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1830年自瑞士德勘多(DeCandolle)发表该科的专著之后,有许多学者对该科作过研究,但在70年代以前,中国五加科的研究水平,主要停留在形态分类、物种的调查清理方面。

    1974年向其柏承担《中国树木志》五加科的编写任务,深入实际,采集调查,他的足迹遍及华东、华中、西南山区,同时奔赴全国各地的许多植物研究所、大学的植物标本室,查阅五加科的标本,总数达4万份以上。他广泛地收集文献资料,经多年的认真研究,发现9个新种和新变种,1980年发表于《植物分类学报》。更重要的是,他发现前人在五加科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属的界限不清、种系分类上的混乱、同名异物或异物同名甚多、有的种名长期互相抄写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向其柏思考着,植物分类学是一门传统的古老学科,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必须寻求新的研究途径和方法。需要冲出地域界限、跨越国界、进行洲际或世界性的专属研究。

    1981-1983年向其柏在法国科学院自然博物院植物研究所从事五加科的研究,率先对五加科进行洲际和世界性的专属研究,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充分利用那里的优越条件,忘我地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认真地核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蜡叶标本和珍贵的模式标本;阅读着极为丰富的馆藏文献。法国还资助他赴英国伦敦皇家邱植物园(Kew)、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瑞士日内瓦植物园等标本馆,查阅全部五加科标本,总数达5万份以上。从大量的材料、现象中梳理出五加科属和物种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东西,从而对各属的界限更清晰、对种系分类更明确、所得结论更可靠。1983年以后,他连续在法国、瑞士和国内的植物学报上发表了近10个属的研究论文。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发表植物新种70余个,建立一个新属,修改和校正了前人在该科研究中的大量错误。查清了木犀属植物资源,创建了梅花品种分类新体系。主编《中国树木志》、《FloraofChina》和《FloreduCambodge,duLaosetduVietnam》等三种志书中的五加科(即中、英、法文版),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五加科的研究提高到现代植物分类学的新水平。如对常春木属的修订取得重要成就,这个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区的特有属,虽然种数不多,仅3种,但分布较广,产于中国云南西部、西藏和尼泊尔、锡金、印度、缅甸等国。在未经修订前,这3种植物从未被正确鉴定过,其中一种植物竟被置于4个不同的属中,十分混乱。经修订整理后,不仅属的界限清楚,而且种系分类的错误全部纠正。由于他对中国五加科中的大部分属(中国特有属除外)均逐一地进行了跨国性专志研究,进一步对《中国植物志》第54卷和印度支那植物志的五加科,作了许多修订和增补。使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多达60余种相同的植物名称被取消或归并,有30余种的植物名称重新调整或更改,有10个属的概念、分类学特征得以补充和重新限定;一个属被归并,一个属被重新确认。从而使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五加科的分类更加合理、系统和科学性更强。

    他还认为:要使五加科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能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就必须学习新的分支学科,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当他认识到植物孢粉学在植物分类学上有重要意义时,一向勤奋好学,善于实干的向其柏,克服了种种困难,抓住机会去巴黎第七大学、听法国著名植物孢粉学家、伞形科专家.瑟索、拉赫娃的孢粉学课;去巴黎第十一大学听著名植物学家Jean-F.热河瓦(Leroy)的植物系统学;向D.加兰(Callen)博士学习孢粉学实验操作技术。而后便采用电镜扫描和超声波振荡破碎法,对五加科植物花粉进行研究,于1988年他发表了《中国五加科花粉形态研究》的论文。首次对国产21个属,近40种植物花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揭示了各属的花粉形态特征,从另一分支学科来验证分属的可靠性。文章还结合其他的形态解剖资料,综合讨论了该科各属的分类位置、它们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势等,成为一篇迄今为止中国五加科的形态分类和系统演化方面最全面、深入的理论性论著,提出了系统演化的新观点和演化图解,合理地解释各属的亲缘关系,他的见解独到,深受同行专家的赞誉。

    又如,马蹄参这个单种属,为国家二级珍稀保护树种,长期被放在五加科中,后来人们对其分类地位、系统位置提出怀疑,一直争论不休,但都缺乏足够的依据。向其柏带领其研究生,对该植物进行了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木材解剖学、孢粉学、植物化学、古植物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以大量翔实的材料,论证该属应放在单室茱萸科中,而与单室茱萸属共同组成一个科,分别从五加科和山茱萸科中独立出来的新结论,从而使这一争论有了明确的结果。

    在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面,他特别重视对五加科植物化学成分的分析,这不仅有重要的开发价值,而且对该科的系统分类也有重要的意义。他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对五加科的楤木、五加、吴茱萸五加、人参木等属植物进行了药用化学成分(人参皂甙、紫丁香甙)的提取和分析。发表论文近10篇,被国外的化学和化学分析文摘所转载刊登,为五加科的化学分类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积累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向其柏以其知识渊博、兴趣广泛著称,对许多科、属植物分类都有较深的研究。如他在樟科、木犀科植物的分类都有新的建树,由他命名发表的樟科植物——浙江楠,以及他与同事共同发表的木犀科植物——对节白蜡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两种植物都是珍稀濒危树种,是重要的用材和园林观赏树木,这两种植物的命名不仅是对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学的一个贡献,而且对林业、园林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他还带领青年教师,一起研究樟科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首次揭示樟科花粉的多样性和有小穿孔的存在,把该科花粉划分为7个类型,并提出建立一新族——月桂族(Laureae)的观点。1995年该论文分别在《植物分类学报》和对外学术刊物《Cathaya》上刊登,引起中外同行的高度重视。

    向其柏重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他的名字在英、美、法等国出版的植物学字典或手册中早已有记载,所发表的论著在国内外的植物学文献中被大量引用。他3次被法国科学院巴黎自然博物馆聘为特邀教授,并承担了柬埔寨、老挝和越南植物志中五加科等的修订、编写任务。1996年应越南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邀请,向其柏赴河内考察五加科植物,共鉴定近30000份五加科标本,受到了越南科学家热情接待和高度赞誉。如该所领导说:“我们从未见过一位外国人如此认真为我们鉴定标本”。1997年,一位与越南进行科技协作的法国新药物开发专家D.巴斯汀(Bastien),曾两次来信说:“向教授,我在河内看了你鉴定的标本,对我帮助大极了,由衷感谢”,同时他还约定在巴黎要与向教授见面,请教些问题。1998年5月底,德国一位同行H.哎寨(Esser)博士,专程赶在向其柏回国前夕于巴黎会面,要求他就泰国的五加科植物分类问题给予指导。1997年9-12月,向其柏应中美植物志编委会美方的邀请赴密苏里植物园(MissouriBotanicalGarden)和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HarvardUniversityHerbarium)等地进行研究考察,完成《FloraofChina》中国植物志五加科(英文版)的编写、定稿。该志包括24个属,175种。这是中国五加科最完整、系统的总结。它的出版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将会产生深远影响。1998年3-6月,向其柏应法国邀请第五次去巴黎,5月,接受法国第三电视台的专题采访。

    向其柏一直战斗在林业教育战线上,他对林业科技的贡献是人所共知的。数十年来,他先后讲授树木学、园林树木学、高级树木学、植物孢粉学和园林树木分类学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1985年首次在全国林业院校中为研究生开出植物孢粉学课程,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从事孢粉学研究。他教学一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讲课生动,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爱。向其柏培养了6名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生。1975-1979年,他参加《中国树木志》与《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两部巨著有关章节的编写。为华东、华中编写组组长,向其柏工作十分繁重,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日夜奋战,经他审阅、修改的稿件达60万字以上,为这两部著作付出了巨大的艰辛。1978年《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一书出版问世。《中国树木志》现已出版了三卷。前一部著作已获林业部1979-1980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向其柏是《中国花经》的编委和主要撰稿者之一,他主编的《室内观叶植物》一书,为广大园林、花卉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被许多农林院校园林及室内装饰等专业,用作参考教材。

    向其柏在事业上能有如此成就,除了党和人民对他的培养,家庭对他的支持外,他的优秀品质和始终如一的奋斗精神是其事业成功的关键。在漫长而艰辛的研究工作中,他深知学海无涯,在多次与英国、美国、法国等学者的合作中,他深感电脑技术在科研、信息交往中之重要性,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他仍然购置一台电脑,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刻苦实践,自己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敲打,终于能独立操作。1997年初,完成了一本英文、一本法文的五加科植物志文稿。

    向其柏精通五国语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其名字被列入美、英、法等国出版的植物学字典的世界知名植物学家的行列。作为客座教授曾三次应聘赴法国、一次赴美国参加国际合作研究,六次参加国际专业会议,三次在大会上宣读论文,多次应邀赴法国、英国、美国、瑞士、越南、荷兰、德国、意大利等国家进行科研考察。1997年应美国植物学会主席邀请,赴密苏里植物园、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进行合作研究。1998年5月,接受法国第三电视台的专访,并报道了他在法国从事五加科研究及其成就。主持、主编或参编的著作共8部,其中《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花经》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刚刚出版的《中国桂花品种图志》则是全球桂花品种分类的最权威著作。同时,第一次将《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翻译成中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栽培植物品种研究。主持完成两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和两项江苏省农业品种更新工程项目。2006年接受国际园艺学会命名与登录委员会的正式邀请,成为该委员会的成员,是该委员会目前唯一的一位中国科学家。培养硕士研究生19名,博士生13名。

    继梅花品种登录权威于1997年被北京林业大学陈俊愉教授摘得后,2004年向其柏教授获得了桂花以及整个桂花属40多种植物的登录权,实乃建国后中国植物界之一大成就。有学者认为,国际植物品种登录权威可以说是植物界的最高荣誉,相当于植物界的诺贝尔奖。中国自建国以后至今的50多年中,居然只拿下了两个登录权,即梅花和木犀属,其他的诸如兰花、牡丹、芍药等等中国土生土长的花卉,登录权却都在国外,也就是说即使中国科学家在中国发现了一个兰花的品种,却要由外国的专家来审定、来命名、来分类,在科学研究上极为被动。这种情况,一如上个世纪很多外国科学家到中国后,从中国引种了很多植物,带回国后经过培养又卖往中国,反过来制约中国。所以,中国拿下了木犀属的登录权,就意味着今后不管那一个国家的科学家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发现了木犀属植物的新品种,就必须由专门人士带着标本和各种相关文件来到中国南京,进入南京林业大学桂花研究中心,由向其柏教授给其“上户口”。这在中国的科学界是一大贡献,也是对中国传统名花财富的保护。

    他治学严谨,对每篇论文,总是字斟句酌,每一试验,每个数据,总要反复核对。经他发表的新植物、新论点往往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为愈来愈多的同行所共识和接受。他对己严,对人宽,对学生满腔热情,循循善诱。几年前,他身体不适,但仍与研究生一道爬山涉水,甚至在登峨眉山金顶时,还一路上不停地为学生传授知识。

    向其柏热爱祖国,热爱党和人民,这是其奋发图强的主要动力。他常说“像自己这样一个穷山沟出来的孩子,要不是碰上翻身解放、不是祖国人民的培养和党的教育,哪能有我的今天”。报效祖国,为人民努力工作,是他的信条。1983年在法国进修期满时,法国老师曾婉留他参加东亚植物志的编写工作,待遇甚丰,但他想到的是早日回来报效祖国。暑假前夕回国后,他立即投入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段时间他心脏病常发,医生一次次给他开出休假条,他总是不肯休息,常带病工作。尽管现在已年过花甲,作为党和人民培养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仍在拼搏钻研,辛勤耕耘着,他用不停的开拓与奉献,书写着今朝学问人永恒的春天。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